#图文秋季赛#
——生存还是毁灭?这是个问题。
——《哈姆雷特》
#图文秋季赛#
一部是由日本轻小说改编的动漫,另一部是《星球大战》宇宙下的衍生真人剧集;《哥布林杀手》和《曼达洛人》这两部作品,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式,还是场景表现力和叙事手法上,都遵循着截然不同的逻辑。两者本该“井水不犯河水”。然而,笔者在观看完这两部作品之后,却发现它们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,而恰恰是这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这些共通的部分,让我感到格外的痴迷和动容。
于是,我打算把这些美好的共通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,来与那些同样喜欢这两部作品的朋友们一同分享。在这篇文章里,笔者想根据我个人的理解,来为大家解读一下《哥布林杀手》和《曼达洛人》这两部作品背后那些独特的相似之处,并简要分析一下这些特质背后那独特的吸引力,究竟从何而来。
一、从不摘下头盔的那个男人:
相信各位“00后”的童年回忆里,都少不了《成龙历险记》这一部动漫,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及这部动漫呢?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梗:“牛战士从不摘下他的面罩”。而在《曼达洛人》和《哥布林杀手》中,两位主角同样让观众们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:他们吃饭、说话,甚至睡觉都不会脱下那一身装备;哥布林杀手身边的人,见过他真实面孔的人寥寥无几,而曼达洛人在剧集中更是宁愿死,也不愿意摘下头盔接受机器人的治疗。
哥布林杀手不愿意摘下头盔,是因为他枕戈待旦,时刻准备面对哥布林的入侵。而一直与不计其数的哥布林孤军奋战的他,其实在力量上也并不算强大,所以他才一直戴着头盔,以免受到敌人的致命一击。 另外,他童年目睹自己的姐姐被哥布林蹂躏,而弱小的自己却只能袖手旁观。
这件事给他留下的创伤,使得他的内心变得孤僻和扭曲;他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,久而久之就越发不善于交际,与其他人变得隔绝而疏离;以至于后来干脆一直穿着那身冰冷的盔甲,将自己困于那小小的一隅,默默地做着他人眼中无法理解的异端行为。而美剧《曼达洛人》中,曼达洛人就算是死也不愿意摘下头盔,则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守则:曼达洛人遵循着他们部族独特的信条,他们崇尚武力,树敌无数,因此选择隐藏自己的相貌来保护自己以及族人的安全。
而纵观众多的影视以及游戏作品中,从不以真面目示人的形象,除了本文中提及的两位,还有《光环》里万人敬仰的士官长,以及《V字仇杀者》里的反叛英雄“V”等角色。
你是否曾感到好奇,他们的设计者怎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让他们“永远不摘下头盔”呢?他们背后的灵感来源,究竟是什么?
没错,关于“不摘头盔的神秘人”的故事,还真的有迹可循,而且这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: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,有关“铁面人”的传说。这位“铁面人”被送进专门关押贵族的监狱,被禁止与任何人沟通交流。他被关在一个单独的、守备格外森严的独立牢房里,永远不见天日。而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,他从入狱那一刻起,就一直戴着严实的铁头盔。直到34年后他在监狱里孤独地死去,也没有任何人得以窥见那头盔下的神秘面庞。
按理来说,被这样严格看管的囚犯肯定是穷凶恶极,十恶不赦的罪人。但这位“铁面人”,却是身材伟岸、举止文雅的翩翩君子。他在监狱里表现地出奇的安静,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坐在那,一言不发的度过一整天。他的真实身份无人知晓,但是从狱卒甚至国防部长都要对他毕恭毕敬这一点来看,他肯定是一位地位显赫的人。
非富即贵,却又身陷囹圄,铁面人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。法国作家大仲马的《三个火枪手》里,铁面人被虚构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弟弟,因为国王害怕弟弟对自己的王权构成威胁,所以将他的面貌隐藏于铁面之下,关进了监狱。
而1998年,小李子主演的电影《铁面人》则深化了公众对于“铁面人”的刻板印象,让我们都觉得那头盔之下,一定是一位长相俊美,气宇轩昂的美男子。于是,后世诸多的“不露脸”形象,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。
二、生命当如苇草,随风飘摇,渺小却不改坚韧
剧集里的哥布林杀手还有曼达洛人,虽然身处在不同的世界观背景下,但是他们却都做着同样的工作——赏金猎人:接受他人的悬赏,替花钱的雇主解决麻烦。两部剧集中的第一集,两位主角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,分别遇到了改变他们命运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——曼达洛人和他的格洛古宝宝,哥布林杀手和他的神官“小迷妹”。
虽然自身的处境本就不容乐观,但是两位主角却还是心甘情愿地带上了属于自己的“累赘”,肩负起了守护两位“菜鸟法师”的重任。哥布林杀手屡次被天真善良的神官拖累,而曼达洛人则因为格洛古的特殊能力,而沦为了帝国和其他猎人的众矢之的。
而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“守护”这条道路,所以在那些接踵而至的危险和挫折之中,我们才得以窥见这两个普通人身上那微不足道,却又格外顽强的生命力。
虽然《曼达洛人》里的银河帝国垮台了,《哥布林杀手》里的大魔王被击败了;但两部作品中主角所在的那个世界,仍然是黑暗而残酷的,主角的存在也因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:曼达洛人有着像“绝地武士”、“帝国风暴兵”这样强大的敌人;而哥布林杀手生活的世界,也成天面临着被不计其数的魔物侵袭的困扰。
在这两部剧中,主角并不是什么“凡人修真”小说里那种天赋异禀,一步登天的逆天存在,而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,甚至显得有一些羸弱:哥杀只不过是边境小镇的冒险者工会里,一个银等级的冒险者;丁虽然是星战宇宙里的“战斗民族”曼达洛人的一员,却遭遇了种族灭绝的命运,只能隐居于地下,过着老鼠一般的生活。(后文分别用丁、哥杀代称曼达洛人和哥布林杀手)
他们的体格和力量,与其他那些身强力壮的猎人或者说魔物相比,完全不值一提。但恰恰是他们宛如小草般弱小,却又坚韧不拔的特点,让我格外喜爱他们的形象。平凡而又渺小,恰恰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啊。
在这两部剧里,两位主角也并没有“主角光环”的庇护,而是一次次的在冒险途中“以身试险”,屡次于死亡的边缘徘徊。无论是哥杀还是丁,想要仅凭身体上的力量战胜如此多强大的敌人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然而,却正是因为他们平平无奇、命如草芥,才更能彰显他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力是如何将他们变得“与众不同”的。
在《哥杀》的世界观里,人的命运是由神明间掷骰子的游戏决定的。而代表男主的那一枚骰子,是与他充满仇恨的眼睛同样猩红的“一”点,也就是说,他的悲惨命运早已是注定:对于掷骰子拼点数而言,“一点”不是失败,就是平局。
在《哥杀》TV动画第七集里,主角被巨型哥布林击飞,重重地摔在地上,口中不停喷出殷红的鲜血。而代表他的点数“一”号,也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。这暗示着神明此刻已经宣布了他生命的终结。
但是,又到了该挺身而出,守护挚爱的时候,他怎么能再一次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伴被哥布林蹂躏,自己却无能为力?于是,他咒骂着荒唐的命运,挣扎着站了起来,打算燃尽自己最后的生命。虽然此刻他已经步履蹒跚、身体止不住地发颤……
《哥布林杀手》漫画中也屡次强调他是“平凡”的人
一次次与死神共舞,却总能死里逃生。他屡次用自己坚定的信念,否定了神的判决,让众神也感到好奇:这个普通人究竟还能做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举动。
《哥杀》的故事中,时不时穿插着关于勇者消灭大魔王的传奇故事。这既是一种对比,也是一种讽刺:通过对比,说明哥布林杀手虽平平无奇,但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;通过讽刺,展现哥布林杀手虽然每天都出生入死,做着有益于他人的工作,但这一切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不值一提的现状;人们歌颂英雄的丰功伟业,他却对名誉和地位不以为然,而是日复一日地猎杀着哥布林,不再追逐儿时成为英雄的初心和梦想。
在这两部剧集中,都不乏主角失手,在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败于下风、命悬一线的情节。这些惨痛的失败,既是作者为了体现剧中人物身为普通人,对他们有限能力的一种否定;却更是对于人类自身,勇于与荒谬命运相抗衡的高贵品质的肯定。
三、卸下重负,迎来救赎
本文主要分析的是“哥杀”还有“丁”的相似之处。不过,让笔者感到有趣的是,我喜欢的另外一个经典形象,《光环》里的“士官长”的故事,也有着类似的内核:同样作为身披战甲、沉默寡言、不愿袒露真容的“钢铁猛男”,士官长的内心也曾因为卷入“斯巴达计划”而变得扭曲。但是科塔娜的出现,唤醒了士官长内心尚存的温柔,使得他再次变得有血有肉,而不是沦为一部丧失人性的战争机器。
而《哥布林杀手》和《曼达洛人》这两部剧,本质上其实也在讲述着同样的故事:麻木不仁的主角,因为同伴的出现而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,内心再次感受到了温暖和爱意,迎来自身的救赎。
童年时期的哥杀和丁,都曾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,但是他们原本宁静美好的生活,却都在入侵者无情铁蹄的践踏下,变得分崩离析。丁的父母、哥杀的姐姐,为了保护幼小而无助的他们,都选择将他们藏在地窖里,靠牺牲自己来保护两位孩子。于是,在布满尘土和硝烟的废墟里,两位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被屠戮、被蹂躏,自己却不能反抗,什么也不能做。
《曼达洛人》中,丁在目睹双亲被帝国军队杀害后,被曼达洛人所救,并加入了他们,成为了“曼达洛人”群体中的一员。然而,在成为“曼达洛人”之后,曼达洛人们世代居住的星球却再次被帝国毁灭;经历了两次家破人亡,使得丁对帝国恨之入骨。不过他所怀揣的这份沉重的恨意,却随着帝国的垮台而变成了一片虚无。
一个人前半生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,而当他复仇的对象就此消失了,他真的就能放下过去,开始崭新的生活吗?
——答案是否定的,哥杀也是如此。他那被仇恨浸透的内心早已见不到任何光明,就算杀死再多的哥布林也不会改变。复仇对象的毁灭,并不能修补他们伤痕累累的内心,而是使它变得更加麻木和空虚。
遇到哥杀,长得很像哥布林的格洛古宝宝会怎么样呢
所以丁日复一日地做着赏金猎人的工作,没有明确的目标、没有任何追求;不知道休息,更不懂得享乐。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持续了很久,直到他遇上了格洛古——这个孩子让他回想起自己悲惨的过去,于是他公然背弃赏金猎人的道义和尊严,不惜与帝国残党和其他的赏金猎人为敌,踏上了“带娃逃亡”的不归路。
名誉尽毁,前途渺茫,全都是因为丁帮助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。然而,这种“自毁前程”的行为却是对于他自己的一种救赎:拯救同样身为弃儿的格洛古,是对于儿时自己被拯救的一种延续,是他唤醒他内心尚存的爱意的甘霖。格洛古的陪伴,让丁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馨,填补了他人生的缺憾,再次使他扭曲的内心见到了光明,而不是继续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,日复一日地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……
而在《哥布林杀手》里,作品对于主角心理变化过程的展示就更加明显了:因为在它的世界观里,这些怪物被刻画的更加丑恶、凶残。女人们在哥布林的眼里,只不过是用于生殖的工具,可以随意糟蹋和玩弄;人们在不计其数的哥布林面前贱如草芥,只会沦为它们果腹的食物,而高高在上的皇帝却对此视而不见,不愿意派遣军队去剿灭这些怪物,保护无助的村民。
于是,父母双亡的哥杀在8岁那年,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:哥布林大肆入侵他所在的村庄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;而和哥杀血浓于水,相依为命的姐姐,则让他躲进地窖,独自面对不计其数的哥布林。
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姐姐,被肮脏的怪物糟蹋、蹂躏,但是以自己弱小的能力却又什么都做不到,只能怯懦地躲在地窖里苟活……接下来的三天,他以泥土为食,靠着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。路过的圃人被他的顽强所打动,于危难之际出手相助,并收他为徒。
虽然肉体勉强存活了下来,但是哥杀的内心早已枯竭、衰败,他痛恨哥布林的入侵带走了自己的一切;也痛恨自己的软弱无能,只能躲在一旁看着姐姐可怕的遭遇。这件事给他留下的负疚感,成了他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,使得他的内心开始走向扭曲、极端。也因为在自己最绝望的时候,没有人可以对他们伸出援手,于是他不再相信友谊与关怀,不愿意与他人来往。
而哥杀的圃人老师,也并不是仁爱、宽厚的角色。他虽然救了男主一命,也帮助训练他生存和猎杀的能力;但他的训练方式,与其说是教导,倒不如说是虐待。
哥杀形象设计图
整整5年,让一个年仅8岁的小男孩,每天接受肉体上非人的折磨,还有老师的嘲讽和挖苦,这都使得男主内心的恨意和痛苦愈发刻骨铭心。圃人刻意利用他的内疚,让这份仇恨将他淹没,变成他唯一的精神支柱。将他培养成一部只知道猎杀哥布林的无情机器:
——为什么当初不救自己的姐姐?
——因为不够强大。
——手无缚鸡之力的时候一事无成,有了力量就能有所成就吗?就算做到了也不过是徒有其表,很快就会被拆穿。
然而,做或者不做,决定权在你。当你决定要去做什么,并勇敢迈出第一步时,你就已经赢了。
这也是该作品中笔者最喜欢的一段话,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,这两部作品对于人的意志力伟大之处的肯定。小时候,他曾想成为一名冒险者,脱离姐姐的管束,像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,成为万人敬仰的大英雄。但历经诸多苦难之后,他却怀着对姐姐的愧疚和对哥布林的仇恨,成为了其他人眼中的怪胎。
他不渴求金钱和女孩子们的爱慕,也不在乎徒有其表的虚名。纵然别人不能理解他的古怪行径,甚至挖苦嘲笑他的做法,有意地疏远、孤立他;但他依然每天拖着疲倦不堪的身体,一意孤行地猎杀着哥布林。
前文就已经提到,哥杀虽然有着仇恨作为动力,但是他身体上的力量并不算强大。更不用说他每天都一个人行动,常常负伤而归,就算是孔武有力的巨人,这样下去迟早也会倒下。这种须臾无常,担心事物刹那间消逝的状态,体现着日本作品中独特的“物哀”情结:那些时时刻刻关心着哥杀的人们,总是担心他一个人战斗了如此之久,迟早有一天会倒下;而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,会感到迷茫和害怕。所以他向死而生,每次都做最坏的打算,每次都拼尽全力。
他的出身是不幸的,但他却也是幸运的。
男主因为自身的幸运,肉身得以侥幸存活了下来;然后又一次因为幸运,他遇到了给与他心灵救赎的存在——神官,以及其他几位同伴。至此,他那空洞的躯壳才渐渐拥有了灵魂,再次变得充实而鲜活。
纵然他的意志和毅力让他一次次走出困境,但他却从未曾走出自己内心的梦魇。圃人对他变态般的折磨和羞辱,也助长了他内心的扭曲和孤独。然而,曾经形单影只的他,却随着同伴的加入而渐渐感受到了温暖。
神官无奈地劝导着他:让他不要那么自私,不要勉强自己,好歹为那么多关心他的人考虑一下,不要让自己再受那么严重的伤了。但笔者认为,此刻的他已经感受到了朋友们的关心和爱意,不过他仍然讷于言表。于是他只能更加拼命,挺身站在危险的最前方,用这种无言的方式守护着他的朋友们。
朋友的陪伴,打破了他为了保护自己而筑起的坚固壁垒,将他从一味复仇的痛苦枷锁中解放了出来,使他可以被大众所接受。他其实也渴望着被他人接受,但是,他既不想让别人牵扯进他的麻烦中,也不明白要怎样与人交往,更不用说童年孤立无援的遭遇留下的阴影。于是他一直独来独往。
所以在动漫的最后一集,神官告诉他:“无论何时,只要你向大家呼救,所有人都会伸出援手。”他才会说: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那就太好了。”
最后他又提到,他又想当冒险者了。这个从他姐姐遭遇不测后,就一直被深深掩埋的心愿,他终于鼓起了勇气,与他人倾诉。这表明他敢于再次正视过往,愿意重拾自己的初心,这是他内心得到释怀的最佳证明。
纵观两部作品,我们都看到了世界的残酷、命运的多舛;两位主角都曾在绝望中苦苦挣扎,于痛苦和仇恨中艰难地成长。然而,在悲剧的底色之下,我们仍能看到友谊的温暖,以及人的顽强意志所散发的耀眼光芒。将这两部剧拿来作比较,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像剧中的两位主角一样:虽然平凡而弱小,但在面对命运无情的洪流之时,既使感到害怕和迷茫,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
四位从不摘头盔的猛男
命运的轨迹难以捉摸,但是两部剧中对于人类自身顽强意志和坚韧品质的肯定,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不屈从于苦难的、伟大而平凡的力量。就像《哈姆雷特》里那段经典的独白:
生存还是毁灭?这是个问题。 究竟哪样更高贵,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,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,把它扫一个干净……
我想,你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。